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有菌毛。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将痢疾杆菌分为四群:A 群(志贺菌群)、B群(福氏菌群)、C群(鲍氏菌群)和D群(宋内菌群)。目前我国以B群为主,近年来D群有增多趋势,但局部地区仍有流行。各群、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A 群还可产生外毒素(包括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临床症状较重。痢疾杆菌的耐药菌株逐年上升,耐药性的发生与胞质中带有耐药质粒即耐药因子(R因子)有关。
流行病学1.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其中轻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不易被发现,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2. 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苍蝇、蟑螂)污染食物、水源、手及生活用品,经口感染。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的免疫力短暂,不同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重复感染
4. 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上一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
下一篇: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