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象 | 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 | 
| 目的 | 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 
| 工作模式 | 是“环境—人群—健康”(生态健康的模式) | 
| 工作对象 | 包括个体和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 
| 研究重点 | 为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 
| 采取的对策 | 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 
| 研究方法 | 更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 
| 实施的措施 | 更为宏观和宽泛 | 
(二)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 健康定义(WHO) | “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 
|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 可归纳为4 大类:①社会经济环境;②物质环境;③个人因素;④卫生服务 | 
| 疾病自然史 | 疾病从发生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等)的全过程,其中有几个明确的阶段:①病理发生期;②症状发生前期;③临床期;④结局 | 
| 健康疾病连续带 | 从健康→疾病→健康(或死亡)的一个连续过程 | 
| 预防的机会窗 | 危险因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临床症状的出现,有一个过程,从而为预防疾病所留出的时间 | 
2. 三级预防策略
| 
 | 针对的阶段 | 措施 | 
| 第一级预防 | 病因(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前) | 既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也包括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 
| 第二级预防 | 疾病的临床前期 | 非传染病:“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传染病:“五早”除了“三早”,尚需“疫情早报告及患者早隔离” | 
| 第三级预防 | 临床期 | 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