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
夏秋季发病,有菌痢患者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等 |
临床表现 |
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
粪便检查 |
镜检有大量脓(白)细胞、少量红细胞可临床诊断,确诊需依靠粪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慢性患者可做乙状结肠镜检以助诊断 |
2. 急性普通型菌痢的鉴别
|
临床表现鉴别点 |
辅助检查鉴别点 |
其他细菌引起的腹泻 |
如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菌等,也有黏液脓血便,临床表现与菌痢相似 |
需依靠病原学进行鉴别 |
病毒性腹泻 |
如轮状病毒、腺病毒等,好发于秋冬季,婴幼儿多见,多数患者腹泻时已有呼吸道症状,水样便,或有少量黏液 |
大便镜检无红、白细胞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起病急,发热、腹痛剧烈,多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大便呈血性恶臭;短期可出现贫血、休克 |
粪便中常混有坏死组织,镜检以红细胞为主 |
附:菌痢同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
细菌性痢疾 |
阿米巴痢疾 |
临床表现 |
起病急,多有发热等毒血症,腹痛、腹泻较重,便次频繁,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压痛明显 |
缓起,多无发热,腹痛轻,便次少,右下腹轻度压痛 |
粪便检查 |
外观多呈黏液脓血便,量少,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
量多,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臭味,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可见夏科雷登结晶,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
乙状结肠镜检 |
主要为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浅表溃疡 |
散发性、潜形溃疡,周围红晕,溃疡间肠黏膜大多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