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现时间 |
临床特点 |
|
发热期 |
热程3~7 日 |
发热 |
多为突起高热 |
全身中毒症状 |
以“三痛”,即“头痛、腰痛和眼眶痛”最为突出 |
||
毛细血管损害 |
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颜面、颈和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红),重者呈醉酒貌 |
||
肾损害 |
发病早期可出现蛋白尿、尿量减少和肾区叩击痛 |
||
低血压休克期 |
病程4~6 日 |
此期容易发生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 |
|
少尿期 |
病程5~8 日 |
常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主要表现尿毒症、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
|
多尿期 |
病程10~15 日 |
此期若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以发生继发性休克 |
|
恢复期 |
病程3~4 周后 |
经过多尿期后,24 小时尿量逐步恢复正常 |
|
治疗原则 |
具体措施 |
发热期 |
应以减轻中毒症状、减少外渗、控制感染和预防DIC 为主 |
包括卧床休息、支持与对症治疗;早期可予抗病毒治疗 |
低血压休克期 |
要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
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适量,液体种类应晶体、胶体结合 纠正酸中毒:可用5% 碳酸氢钠 抗凝治疗:可选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 |
少尿期 |
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防治并发症 |
控制入量:一般以前日的出量加400~600ml 为当日的补液量 除非出现电解质缺乏症状,一般不补充钠盐和钾盐 用20% 甘露醇或速尿利尿,必要时予血液透析治疗 |
多尿期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
|
恢复期 |
应加强营养,继续休息1~3 个月,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并定期行检查血、尿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以评价肾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