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胃肠道胀气的机制

2014年07月11日 09:44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专业资料发生胃肠道胀气的机制是供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考生复习用的,人卫智网助大家顺利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考试。

  (1)吞咽大量空气:是胃肠胀气的重要原因。食管上括约肌一般处于关闭状态,能防止空气进入食管。在作吞咽动作时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空气经食管进入胃内,每次吞咽可吞入空气约2~3ml,仰卧位比侧卧位吞咽的空气多。与液体一起吞咽的空气较吞咽固体食物多2~3 倍,吞咽大量空气的原因有:

  1)唾液分泌过多: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导致反射性流涎,见于胃炎、肝胆系统疾病、紧张、焦虑等。也可因口腔黏膜溃疡等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增加。

  2)进食过快:特别是大口地进食流质饮食,或进食过多的产气饮料,在胃内可产生较多的气体。

  3)歇斯底里症:不断地深呼吸及吞口水连带吞下空气,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不断用力呼气也会把一些气体吞入胃肠,进而造成胀气。

  (2)胃肠道内产气过多:

  1)唾液、胆汁和胰液中的碳酸氢盐与胃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酸分泌亢进的患者,在餐后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2)食物发酵产生气体增加:碳水化合物进入结肠可经大肠杆菌作用形成二氧化碳与氢气,经厌氧菌作用可形成氢气与甲烷。引起肠道内细菌发酵的是不被吸收的低聚糖,在豆类中含量较多,当这些低聚糖进入结肠后即可产生大量氢气,故吃豆类食品易发生腹胀。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时,如短肠综合征,手术切除小肠过多,使食物未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即很快通过小肠进入结肠,经细菌发酵,释放气体过多而造成腹胀。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正常菌群受到抑制,而厌氧菌过度生长,作用于碳水化合物,也可产生过多气体引起腹胀。

  不易吸收的蛋白质也可被结肠内细菌发酵,产生氢气引起胀气。

  (3)从血液弥散入胃肠道的气体增多:正常情况下,肠腔内的二氧化碳分压一般高于静脉血,因此二氧化碳自肠腔弥散到血液再经肺排出。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呼吸衰竭时,肠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静脉血,二氧化碳即从血液弥散入肠道,直至两处的分压达到平衡。当肠壁淤血或肠系膜血液循环障碍时,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等,均可因二氧化碳自血液弥散入肠道增多而引起腹胀。

  (4)肠壁气体吸收障碍: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病变使肠粘液分泌增加,均可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障碍,而产生胃肠道胀气。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炎、结肠过敏等。

  (5)肠蠕动减弱:肠内气体通过障碍,如肠梗阻、肠麻痹、巨结肠症、甲状腺功能低下、长期卧床或使用药物(如吗啡、654‐2)造成的肠道运动障碍等,均可造成气体通过障碍而引起腹胀。

  (6)在某些情况下,如胃、十二指肠穿孔、产气性腹膜炎,气体可进入腹腔内形成气腹,也会出现腹胀。另外,有些腹腔镜手术时会打入一定量的气体以撑开腹腔壁,充分暴露手术脏器以利腹腔镜的操作,也会造成气腹,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气体很快即被吸收。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名称: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点强化班
辅导班特色:  考点强化班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基于多年执考研究推出的一种全新智能复习模式。该培训班围绕高频考点随机组卷,对测试结果智能分析,针对薄弱点提供微视频课程,有利于快速系统化掌握考点,大幅提升复习效率。适合需要利用碎片化时间或冲刺复习的考生。
价格:  880
购买:   购买
名称: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零风险通关班
辅导班特色:  包含应试技巧、系统精讲、考前冲刺、考题精讲、考点强化、实践技能六大系列课程,适合基础薄弱需要系统复习的考生。<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签约学习,不通过考试退还学费。</span>
价格:  2880
购买:   购买
名称: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精品协议班
辅导班特色:  包含应试技巧、系统精讲、考前冲刺、考题精讲、考点强化、实践技能六大系列课程,适合基础薄弱需系统复习的考生。<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签约学习,不通过考试第二年免费重学。</span>
价格:  1980
购买:   购买
名称: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系统精讲班
辅导班特色:  按照考试大纲尽可能多的覆盖各章节考点,课程讲解细致,同时结合实际考试。每节课配套同步练习,不限次专家答疑。
价格:  880
购买:   购买
名称: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基础特惠班
辅导班特色:  含应试技巧、系统精讲、技能强化班课程,紧密结合考试大纲,覆盖考点全面,适合基础薄弱的学员。
价格:  980
购买:   购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网站声明|销售网点
服务热线:400-111-8166 (服务时间:8:00-21:30)
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南路弘善家园415号底商二层 
Copyright 2008-2018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