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色 一般胸腔积液常呈深浅不等的黄色,黄疸时可较深。血性胸腔积液可能是胸腔穿刺抽液时组织受损所致,但均匀的血性胸腔积液主要见于恶性肿瘤或结核病;白色积液如脂肪含量大于18mg/ml 可能为真性乳糜,常见于丝虫病、淋巴瘤、阻塞淋巴管或结核性胸膜炎和类风湿。也可能为胆固醇或卵磷脂增高所造成的假乳糜胸,其特点是抽出时呈透明,冷却后变白且易凝固;棕色积液可见于阿米巴感染由肝脏破溃至胸腔;黑色积液提示曲菌感染或陈旧性积血;黄绿色有时在类风湿可见到;绿色可见于铜绿假单孢菌感染;胆固醇性胸腔积液呈淡黄色或金黄色,内含有较多折光点强的胆固醇结晶。
除上述色泽变化外,一般从外观还应该注意以下情况:黏稠样可由透明质酸含量增高引起,常见于恶性间皮瘤;“碎屑”样物可见于类风湿胸腔积液;恶臭常为厌氧菌感染;大量白细胞可见于脓样标本;偶有食物颗粒见于食管瘘。
2﹒透明度 取决于胸腔积液中的混悬物量。漏出液一般清亮透明,而渗出液多浑浊。化脓性感染时可呈浆液性至乳酪样改变。乳糜性积液呈白色乳状,即使离心后也不发生沉淀,与化脓性积液离心沉淀后出现上清液有所区别。
3﹒凝固性 漏出液离体后一般不自行凝固,渗出液由于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原或细胞破坏释放凝固酶而导致胸腔积液容易凝固。但渗出液存放较久后,因被细菌或细胞产生的酶分解而不再凝固。凝固性有助于粗略判断渗出性或漏出性胸腔积液。少量血液渗入胸腔之后,由于其凝血因子损耗,因此积液抽出后不易凝固;但外伤所致的血性胸腔积液抽出静置后迅速凝固。
4﹒密度(比重)充分混匀后测量,如易凝固者可先加入抗凝剂。以密度计测量,标本过少时也可以用分析天平称重并测出体积计算。临床意义:有助于区别渗出或漏出液。低于1.018 者考虑为漏出,大于1.018 者多为渗出。
5﹒p H 正常胸腔积液p H 为7.6 左右。漏出液p H 常介于7.40~7.55 之间,而渗出液p H 在7.35~7.45 之间。包裹性渗出液、结核、红斑狼疮、化脓性和肿瘤性积液的p H 常≤7.2,当肺炎旁胸腔积液p H <7.2(尤其当动脉血p H 值基本正常时)提示可能有脓胸;早期恶性胸腔积液p H 可>7.4,随着病情发展,恶性胸腔积液p H 可逐渐降低(6.8~7.2),提示存活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