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急救护理事业经历了从简单到不断完善,从经验走向科学,并逐步形成新学科的发展过程。
(1)我国古代急救技术的应用:“急救”一词在我国已使用约有1600余年。最早的急救活动的雏形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古人类化石上的多种创伤的痕迹印证了先民在基本的生存斗争中已形成了本能应对伤害的急救雏形。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出现了“急救”早期理论概述。《素问》中指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即指出技术精良的医生能在伤病早期积极施救,技术差的庸医在伤病晚期缓慢救治,堪称为迄今医学文献中最早、最简明的“急救原则”。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专题论述:“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将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此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急救的详细文字记载,早于西方1000余年。晋代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开创了中国急救历史进程中的数个“第一。
下一篇:国际急救护理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