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丁型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腹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也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丙、丁型肝炎及急性丙型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其适应证为:①HBV/HCV 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③肝活检示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代偿良好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以下几种:(1)干扰素(IFN)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如α-干扰素每次5MU,皮下或肌注,每周3次;或长效干扰素(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6个月~1年。
丙型肝炎还需加用利巴韦林。合并有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患者不适用干扰素治疗。(2)核苷类药物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如拉米夫丁100mg/d、阿德福韦10mg/d、替米夫定600mg/d或恩替卡韦0.5mg/d等。核苷类药物疗程至少1年,对于用药时已发展至肝硬化的患者需长期治疗。但长期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可使HBV 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尤其是拉米夫定,故应定期检测HBVDNA 和肝功能,及早发现病毒突变及耐药的出现,以制定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慢性肝停药指征是:HBeAg阳性患者出现抗-HBe后5年以上;HBeAg阴性患者出现抗-HBS.并且在停药后每个月需监测肝功、HBVDNA,并且及时处理。
重型肝炎的治疗(1)一般支持疗法 包括卧床休息、饮食调节、静脉营养和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抗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疗法 可用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肝细胞DNA 合成,用法:160~200mg/d,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疗程一般为半个月~1个月。(3)对症治疗 包括肝性脑病、出血、继发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4)人工肝支持治疗 对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效果较好,对慢性重型肝炎可以起到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相关习题:
患者男,45岁,工人。因腹胀,尿少2周,于2006年6月6日就诊。诉近年来体力下降较明显,易疲乏,时有右上腹不适,尿色加深,未予理会。患者在1989年招工体检时,无异常发现,1990年因车祸作头颅手术,术中曾输血1200ml.查体:脸色灰暗,肝掌征(+),胸前毛细血管扩张,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未及,脾左肋下2cm,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ALT65U/L,AST102U/L,白蛋白30g/L,球蛋白41g/L,TBIL66μmol/ L,D-BIL28μmol/L.WBC3.2×109/L,RBC3.6×1012/L,Hb12.4g/L,PLT72×109/L,AFP 102ng/L.1.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 乙肝肝硬化B. 丙肝肝硬化
C. 慢性重型肝炎D. 肝细胞癌
E. 戊型肝炎2. 不能进一步证实上述疑似诊断的检查是
A. 腹水常规B. 病毒性肝炎相关病原学指标
C. 彩色腹部B超D. 凝血酶原活动度
E. 定期检测AFP3. 若诊断成立,不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A.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B. 低盐限水
C. 服用利尿药物D.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E. 保肝对症治疗「解析」答案:1.B 2.A 3.D
1. 该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此次发病出现尿少、腹胀,肝掌(+)、脾大、移动性浊音(+)均提示肝炎肝硬化丙型活动型。2. 为证实该诊断,需检测病毒性肝炎相关病原学指标包括抗-HCV 和HCV-RNA 等,以明确病原;彩色B超可判断肝脏的肝硬化状况和有无占位性病变;凝血酶原活动度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指标;AFP在肝细胞癌时常明显且持续升高,肝脏炎症明显时可一过性轻、中度升高,应定期检测。腹水常规可判定是否存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但对所列举疾病的诊断无帮助;当然血性腹水,提示有肝细胞癌的可能,但价值不及彩色B超。
3.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低盐限水,服用利尿药物,都是肝硬化的治疗原则,失代偿肝病禁止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