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平衡是由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系统、视觉系统共同参与完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发生病变都将导致平衡障碍,尤其是前庭系统更为重要。
(一)周围性眩晕
病变位于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耳道),常见于以下疾病:
1﹒梅尼埃病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波动性减退。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血压改变等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检查可见眼球呈水平性震颤。
2﹒迷路炎
多继发于慢性中耳炎后,除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外,尚有平衡失调,听力丧失,外耳道检查可见鼓膜穿孔。
3﹒前庭神经元炎
多发生于病毒感染之后,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无耳鸣及听力减退,病程常持续6周左右,呈自限性。
4﹒内耳药物中毒
多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药物、水杨酸类药物、乙醇等引起,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发作,多在用药2~4周开始出现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前庭功能检查正常。
5﹒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常在头部位置改变如起床、卧床时或仰头时出现瞬间发作性眩晕,持续不超过10秒,当头部从动态恢复到某一固定位置时眩晕迅即消失。
(二)中枢性眩晕
病变位置在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大脑皮质等。常见于: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多发生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眩晕突然发生,头部转动时加重,持续时间短暂,呈反复发作,可伴有恶心、呕吐、复视、延髓麻痹、共济失调、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异常。
2﹒听神经瘤
可出现单侧耳鸣、耳聋、面瘫、眩晕,病程进展缓慢,除有位听神经损害外,还可有Ⅴ、Ⅶ、Ⅸ、Ⅹ脑神经麻痹,头痛、共济失调等。颅脑CT、MRI有助于发现本病。
3﹒其他
小脑、脑干病变、第四脑室肿瘤等也可引起眩晕。
(三)非前庭性眩晕
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又称为假性眩晕或头晕,是一种并无明确的周围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感觉。只有头晕眼花、头重脚轻,也可有摇晃不稳,甚至跌倒,但不偏向一侧,很少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也不出现眼球震颤。常由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内分泌代谢疾病(低血糖、糖尿病、尿毒症)、中毒、感染、贫血及一些眼科疾病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