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是对人口的出生及增长,施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按国家法定年龄推迟3年以上结婚)、晚育(按国家法定年龄推迟3年以上生育),做好避孕工作,是做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根本。避孕控制生殖过程中3个关键环节:抑制精子与卵子生成,阻止精子与卵子结合,使子宫环境不利于精子获能、生存,或不适于受精卵着床和发育。
宫内节育器
宫内节育器分类(1)惰性宫内节育器 第一代IUD,由惰性原料制成,如不锈钢圆环。
(2)活性宫内节育器 第二代IUD,其内含有活性物质如铜离子、激素及药物等。可提高避孕效果,减少副反应。分为含铜IUD和含药IUD两大类。避孕机制
(1)子宫内膜长期受异物刺激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受精卵着床受阻。(2)异物刺激使损伤的子宫内膜产生前列腺素,改变输卵管蠕动,使受精卵运行速度与子宫内膜发育不同步,影响着床。
(3)子宫内膜受压缺血,激活纤溶酶原,局部纤溶活性增强,致使囊胚溶解吸收。(4)含孕激素的IUD使子宫内膜腺体萎缩和间质蜕膜化,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放置IUD(1)适应证 凡育龄妇女要求放置IUD而无禁忌证者。
(2)禁忌证 ①妊娠或妊娠可疑。②生殖道急性炎症。③严重的全身性疾患。④生殖器官肿瘤。⑤生殖器官畸形。⑥宫颈内口过松、重度陈旧性宫颈裂伤或子宫脱垂。⑦有铜过敏史。⑧宫腔<5.5cm 或>9.0cm.⑨近3个月内有月经失调、阴道不规则流血。(3)放置时间 ①月经干净后3~7日无性交;②人工流产后可立即放置,但宫腔深度需<10cm;③产后满3个月;剖宫产半年后,自然流产于转经后放置,药物流产于2次正常月经后;哺乳期放置应先排除早孕。
(4)放置注意事项 ①术后休息3日,1周内忌重体力劳动,2周内忌性交及盆浴,保持外阴清洁。②术后第一年1、3、6、12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直至停用。了解IUD 在宫腔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保证IUD避孕的有效性。特殊情况随时就诊。取出IUD
(1)适应证 ①因不良反应经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者;②改用其他避孕措施、不需避孕或绝育者;③带器妊娠者;④计划再生育者;⑤放置期限已满需更换者;⑥绝经一年以上者。(2)禁忌证 并发生殖道炎症时,感染治愈后再取;全身情况不良或处于疾病的急性期,应待病情好转后再取。
(3)取器时间 ①月经干净后3~7日为宜;②带器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同时取器;③带器异位妊娠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时,或在术后出院前取出IUD;④因子宫不规则出血,随时可取,取IUD同时需行诊断性刮宫,刮出组织送病理检查,排除内膜病变。(4)注意事项 ①取器前应做B型超声检查或X 线检查确定节育器是否在宫腔内,同时了解IUD的类型;②使用取环钩取IUD时应十分小心,不能盲目钩取,更应避免向宫壁钩取,以免损伤子宫壁;③取出IUD后应落实其他避孕措施。
IUD的不良反应不规则阴道流血是放置IUD常见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少量点滴出血,一般不需处理,3~6个月后逐渐恢复。少数患者放置IUD可出现白带增多或伴有下腹胀痛,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诊断后对症处理。
IUD的并发症(1)节育器异位 原因有:①子宫穿孔。②节育器过大、过硬或子宫壁薄而软,子宫收缩造成节育器逐渐移位达宫腔外。
(2)节育器嵌顿或断裂 节育器放置时损伤子宫壁或放置时间过长,致使部分器体嵌入子宫肌壁或发生断裂。应及时取出。若取出困难,应在B型超声下、X 线直视下或在宫腔镜下取出。(3)节育器下移或脱落 原因有:①操作不规范,IUD放置未达宫底部。②IUD与宫腔大小、形态不符。③月经过多。④宫颈内口过松及子宫过度敏感。常见于放置IUD 后一年之内。
(4)带器妊娠 多见于IUD下移、脱落或异位。一经确诊,行人工流产同时取出I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