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智网考试老师解析: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1.刺激肠蠕动,解除便秘,排除肠胀气;2.应用低温溶液为高热患者降温;3.清洁肠道,为某些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4.稀释和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灌肠液温度以39~41℃为宜,降温时用28~32℃,中暑病人用4℃生理盐水。病人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露出臀部,垫治疗巾及橡胶单于臀下,弯盘放于臀边。挂灌肠筒于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cm,润滑肛管,连接玻璃接管,并排气,夹紧肛管。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成人7~10cm,小儿4~7cm),松开夹子,使溶液缓慢灌入。观察液体灌入情况,如灌入受阻,可稍移动肛管;有便意时,适当放低灌肠筒,并嘱病人深呼吸。液体将流完时,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弯盘内,擦净肛门。嘱病人平卧,保留5~10分钟后排便。降温时保留30分钟。
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出积气,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以及危重、老幼病人及孕妇等。嘱病人尽可能保留溶液1O-20分钟。
保留灌肠目的: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灌肠液量不超过200ml.温度38℃。取适当卧位,臀部抬高10cm.轻轻插入肛管15~20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缓慢灌入药液。嘱病人至少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慢性菌痢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取右侧卧位。
清洁灌肠目的: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中的粪便,常用于直肠、结肠X线摄片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
操作方法为首先用肥皂水灌肠,然后用生理盐水灌肠数次直至排出液清晰无粪便为止。上一篇:护师考试:服用铁剂的最适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