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艾滋病的病理变化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人卫智网考试搜集整理如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encysyndrome,AIDS),即艾滋病,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其特征为全身严重免疫功能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组织的变化、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三个方面:
(1)淋巴组织的变化 早期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生发中心活跃,髓质内出现较多浆细胞。随后滤泡外层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小血管增生,生发中心被零落分割。副皮质区的CD4+ 细胞进行性减少,代之以浆细胞浸润。晚期的淋巴结呈现一片荒芜,淋巴细胞几乎消失殆尽,仅有一些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残留。有时特殊染色可显现大量分枝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却很少见到肉芽肿形成等细胞免疫反应性病变。脾、胸腺也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2)继发性感染 多发性机会感染是本病另一特点,感染范围广泛,可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肺、消化道受累最为常见。由于严重的免疫缺陷,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往往轻而不典型。如肺部结核菌感染,很少形成典型的结核性肉芽肿病变,但病灶中的结核杆菌却甚多。70%~80%的患者可一次或多次为一种真菌-卡氏肺孢菌感染,在艾滋病因机会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中,约一半死于肺孢菌感染。约70%的病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其中继发性机会感染有弓形虫或新隐球菌感染所致的脑炎或脑膜炎。
(3)恶性肿瘤 约30%的患者可发生Kaposi肉瘤。伴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也较常见。上一篇:梅毒的病理变化(病理学)
下一篇:血吸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