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智网主管护师考试老师解析 :一、生殖系统的变化
(一)子宫 变化最明显。1.子宫体 妊娠早期子宫呈球形或椭圆形且不对称,受精卵着床部位的子宫壁明显突出。妊娠12周以后,增大的子宫渐呈均匀对称并超出盆腔,妊娠晚期的子宫呈不同程度右旋。子宫腔容量增加1000倍。子宫重量增加20倍,主要是子宫肌细胞肥大,胞浆内充满具有收缩活性的肌动蛋白和肌浆球蛋白,为临产后子宫阵缩提供物质基础。子宫肌壁于孕中期逐渐增厚,至孕末期又渐薄,子宫增大最初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以后的子宫增大系因子宫腔内压力增加。
子宫各部的增长速度不一。子宫底部于妊娠后期增长最快,子宫体部含肌纤维最多,子宫下段次之,子宫颈最少,以适应临产后子宫阵缩由子宫底部向下递减,促使胎儿娩出。自妊娠12—14周起,子宫出现不规则无痛性收缩,可由腹部检查时触知,孕妇有时自己也能感觉到。特点为稀发和不对称,无疼痛感觉,称为BraxtonHicks收缩。2.子宫峡部 位于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部位。非孕时长约1cm,妊娠后变软,妊娠10周时子宫峡部明显变软。妊娠12周以后,子宫峡部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可伸展至7—10cm.
3.宫颈 于妊娠早期,宫颈充血及组织水肿,致使外观肥大、着色及变软。宫颈管内腺体肥大,宫颈粘液分泌量增多,形成粘稠的粘液栓,有保护子宫腔免受外来感染侵袭的作用。临产时,宫颈管变短并出现轻度扩张。由于宫颈鳞柱状上皮交接部外移,宫颈表面出现糜烂面,称为假性糜烂。(二)卵巢 略增大,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妊娠黄体于妊娠10周前产生雌激素及孕激素,以维持妊娠的继续。
(三)输卵管 妊娠期输卵管伸长,有时粘膜也可见到蜕膜反应。(四)阴道 粘膜变软,充血水肿呈紫蓝色。皱襞增多,结缔组织变松软,伸展性增加。阴道上皮细胞含糖原增加,乳酸含量增多,使阴道分泌物pH值降低,不利于一般致病菌生长,有利于防止感染。
妊娠期间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刺激乳腺腺管发育,分泌大量孕激素,刺激乳腺腺泡发育。此外,乳腺发育完善还需垂体催乳激素、胎盘生乳素、胰岛素、皮质醇、甲状腺素等的参与。(一)心脏 妊娠后期因膈肌升高,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心脏容量从妊娠早期至妊娠末期约增加10%,心率每分钟增加10—15次,以适应妊娠的需要。
(二)心搏量 心搏量增加对维持胎儿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心搏量约自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临产后,特别在第二产程期间,心搏量显著增加。(三)血压 在妊娠早期及中期血压偏低,在妊娠晚期血压轻度升高。一般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轻度降低,使脉压稍增大。
(四)静脉压 妊娠对上肢肘前静脉压无影响。由于下肢、外阴及直肠静脉压增高,加之妊娠期静脉壁扩张,孕妇容易发生下肢、外阴静脉曲张和痔。三、血液的变化
(一)血容量 血容量于妊娠6—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增加30%-45%,平均增加1500ml,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出现血液稀释。(二)血液成分
1.红细胞 妊娠期骨髓不断产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红细胞比容降低至0.31—0.34.为适应红细胞增加和胎儿生长及孕妇各器官生理变化的需要,容易缺铁,应在妊娠中、晚期开始补充铁剂,以防血红蛋白值过分降低。2.白细胞 从妊娠7-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加不多,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几乎无改变。
3.凝血因子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X均增加,仅凝血因子Ⅺ、Ⅷ降低。血小板略有减少。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妊娠末期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妊娠期纤维蛋白溶酶原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表明妊娠期间纤溶活性降低。4.血浆蛋白 从妊娠早期开始降低,主要是白蛋白减少,以后持续此水平直至分娩。
四、泌尿系统的变化由于孕妇及胎儿代谢产物增多,肾脏负担加重。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在整个妊娠期间维持高水平,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酸、肌酐等排泄增多,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能力不能相应增加,孕妇饭后可能出现糖尿,应注意与真性糖尿病相鉴别。
受孕激素影响,泌尿系统平滑肌张力降低。自妊娠中期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扩张,输尿管增粗及蠕动减弱,尿流缓慢,且右侧输尿管受右旋子宫压迫,加之输尿管有尿液逆流现象,孕妇易患急性肾盂肾炎,以右侧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