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一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不同的解释。
唯心论认为灵魂或精神(心理)是不依赖于人体而独立存在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一种东西,当人睡眠、昏迷或死亡时游离于体外。古代许多作品表达了这种思想。如《白蛇传》中许仙被吓死,灵魂被带到阎王面前,因阳寿未尽,又被放回人间的故事。又如聊斋故事等。唯物论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认为人的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故汉字中凡是表达心理现象的字都带“心”旁,如思、想、情、意、怒、悲、恐、惊等。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源于西腊文,意为灵魂学。
明代医生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西方近代唯物主义者(十七、十八世纪)也明确意识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的产物,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的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要了解心理实质需从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和心理的社会学基础两方面理解。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人脑结构的特点人脑是生物进化最杰出的产物,是人类复杂心理机能产生的器官,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动,首先要了解人脑的主要特点。
(一)脑的重量(二)大脑皮质的发展
二、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结构(一)调节紧张度与觉醒的结构
(二)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贮存的结构(三)制定活动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活动的结构
任何意识活动,都要靠这三种机能结构共同参与完成。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是一切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但人脑不能凭空产生人的心理,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一、人的社会化
人的心理是在与社会密切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将这个过程称为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不断调适的过程;是一个自然人进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断学习而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终生受社会文化和行为模式的教化,使人格得到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婴儿从娘胎落生,只具有生物有机体的本能和转变为社会人的生物基础。初生婴儿就会吃奶。但一定要把奶头放进嘴里才能吸吮,这种吸吮反射和排泄、饥饿和不适时的哭闹,都属于生物本能。几天过去了,当妈妈刚刚抱起他准备喂奶时,他就会把头转来转去,咂着小嘴,寻找奶头,这种行为表明他已经学着调节自己的活动以适应环境了。喂奶的姿势、语声和吸吮奶头二者之间已经建立起联系,形成初步的条件反射,这时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心理活动萌发了。正是由于有了和社会的交往(和父母、主要是母亲的互动)才迈出了从生物体转变为社会人的第一步。正是由于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接受社会教化才具有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化的历程,一般要经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条基本途径来经历社会教化。二、人的社会化与心理的发展
关于个体社会化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1.0岁~1岁(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2岁~3岁(培养自主性,克服疑虑和羞怯感)3.4岁~5岁(发展首创性,克服内疚感)
4.6岁~11岁(培养勤奋性,克服自卑感)5.12岁~18岁青春期(建立稳定的角色,克服角色混乱感)
6.成年早期(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克服孤独感)7.成年期(获得创造力感,克服停滞感)
8.成熟期(获得自我完美感,克服悲观失望感)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减少盲目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创造条件。
上一篇:心身疾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下一篇: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