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要点

2013年09月06日 14:2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切口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饮食指导。

  1.病情观察 该病发展迅速,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昏迷、败血症、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故炎症未控制前,应高度警惕,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神志淡漠、嗜睡等;监测T、P、R、BP;对发热、寒战患者注意询问有无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征象。当体温超过39℃及时给予温水擦浴,并嘱其多饮水,注意患者尿量情况。床边备气切包。
  
  2.心理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伴有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进食和吞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状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信任和尊重。多接触病人,主动倾听患者倾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多与其交谈,解除疑虑,生活上尽量体贴关怀,鼓励家属、亲友陪伴,给予精神、心理支持,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手段,邀请康复期患者现身说法,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治疗上的配合,以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
  
  3.切口护理 口腔间隙感染治疗不及时即形成脓肿,需及时协助医师做脓肿切开引流术,建立良好的引流,以减少局部组织张力,防止扩散,解除局部疼痛,达到缩短疗程,减少用药的目的。对于肿胀范围广泛、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除广泛性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间隙的坏死组织及脓液充分引流,因脓液呈蜂窝状分散在组织间隙中,常常自动引流不畅。伤口置引流管,切开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脓肿切开后,更换敷料2~3次/d,用1%~3%的双氧水反复冲洗创口或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素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时观察引流液量、色、性的变化及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变化。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暂停冲洗伤口。冲洗完毕,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少伤口张力,利于伤口引流。
  
  4.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阻塞是口腔颌面部感染较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应确保充分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因喉头水肿所致的呼吸道阻塞应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若炎症侵及口底、舌下等间隙,患者可出现舌体抬高、咽腔缩小等并发呼吸道梗阻的临床表现,应做好抢救准备,昏迷患者将舌体牵拉至口外固定,保证呼吸道通畅。本组病例中3例出现呼吸道梗阻,及时给予气管切开,患者脱离危险。如伴有呼吸道黏液堵塞,应进行彻底有效的吸痰。
  
  5.加强口腔护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常由于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引起。预防口腔感染是切断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途径,加强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感染的有效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主要措施:详细指导患者正确的漱口,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每4h含漱多贝氏液漱口液漱口,在口腔内停留2~3min.
  
  6.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先给予高热量清淡流质饮食,由于张口受限,采用吸管进食。鼓励患者每2~3h进食一次,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然后逐渐给半流质饮食,如鸡汤面,再到普通饮食,维生素补充可给予新鲜水果汁,且多饮水。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
名称:  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零风险通关班
辅导班特色:  <p> 系统精讲课程+习题点睛课程+考点串讲课程+考点强化班课程,每节课配套同步练习,7次全真模拟考试,不限次专家答疑。<br /> 班主任小班管理+学前综合测评+定制学习计划+学习进度提醒+每日考点学习资料推送。</p> <p> <span style="color: rgb(229, 51, 51);">签约学习,不通过考试退还学费。</span></p>
价格:  1000
购买:   购买
名称:  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精品协议班
辅导班特色:  <p> 系统精讲课程+习题点睛课程+考点串讲课程+考点强化班课程,每节课配套同步练习,5次全真模拟考试,不限次专家答疑。<br /> 班主任小班管理+学前综合测评+定制学习计划+学习进度提醒+每日考点学习资料推送。</p> <p> <span style="color: rgb(229, 51, 51);">签约学习,不通过考试第二年免费重学。</span></p>
价格:  850
购买:   购买
名称:  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系统精讲班
辅导班特色:  按照考试大纲尽可能多的覆盖各章节考点,课程讲解细致,同时结合实际考试。每节课配套同步练习,3次全真模拟考试,不限次专家答疑。
价格:  500
购买:   购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网站声明|销售网点
服务热线:400-111-8166 (服务时间:8:00-21:30)
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南路弘善家园415号底商二层 
Copyright 2008-2018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