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2012年11月05日 11:16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是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西医类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发病机制

  缺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性贫血;由于含铁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脂类、蛋白质及糖类在幼红细胞内合成障碍及成熟红细胞的内部缺陷,红细胞寿命缩短,易在脾内破坏;体内含铁酶类的缺乏,引起肌肉、脑、心、肝、肾脏等多脏器的活力降低,组织细胞内线粒体肿胀,临床上出现肌肉疲劳,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等功能紊乱。
  病因

  任何原因使铁的损耗超过体内所能供给的量时,即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1)损失过多 慢性失血占缺铁原因的首位,是引起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2)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生长期婴幼儿、青少年和月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一般食物中铁含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缺铁;饮食中缺乏足够的铁或食物结构不合理,导致铁吸收和利用减低,亦可发生缺铁。人卫智网搜集整理

  (3)铁的吸收不良 游离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1/4段黏膜吸收,吸收不良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乡镇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网站声明|销售网点
服务热线:400-111-8166 (服务时间:8:00-21:30)
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南路弘善家园415号底商二层 
Copyright 2008-2018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