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考点解读:咀嚼周期及咀嚼效率
咀嚼周期
咀嚼运动是复杂的综合性运动,但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一般的咀嚼速度是70~80次/分。咀嚼周期特征有:
1. 轨迹图具有似滴泪水的形态,开口相靠中线,闭口相偏侧方。
2. 自牙尖交错位开口时相,运动速度较快。
3. 将近最大开口位时运动速度缓慢,但闭口运动始,速度复又加快。
4. 闭口运动将近咬合接触时,运动速度缓慢,近牙尖交错时运动速度急速减缓趋于静止不动,产生力的效应。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平均为0.875秒,牙齿接触的时间平均为0.2秒。
咀嚼效率
咀嚼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粉碎食物,使其能被吞咽和消化。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嚼磨细的程度,称为咀嚼效率。咀嚼效率是咀嚼作用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咀嚼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1. 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
(1)筛分称重法:测定的方法是计算在单位时间内嚼碎食物的量占所嚼食物总量的百分率。
(2)吸光度法:采用光栅分光光度计,以其可见光对咀嚼后的食物(如花生米、烤杏仁)悬浊液进行测定。咀嚼效能高者,咀嚼得细,悬浊度高,测得的吸光读数大,反之则小。本法简便、准确,全过程仅需10分钟。
(3)比色法(Gume法):将咀嚼后的明胶放入苋菜红溶液中,由于明胶对染色液的吸附,溶液的浓度降低。明胶被嚼得越碎,表面积越大,吸附的苋菜红越多,溶液的浓度也就越低。通过对溶液浓度的测定,即可确定咀嚼效能的大小。
2. 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1)缺牙的位置:前牙缺失对咀嚼效率的影响小于后牙缺失。当不对称分布时,单位数小于6时,则出现咀嚼效率低。
(2)牙的功能性接触面积:在咀嚼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上、下颌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可以代表牙齿分裂或咀嚼食物的潜在能力,接触面积越大,咀嚼效率越高。
(3)牙周组织:任何疾病或原因使牙周组织受损,导致牙周组织耐受力下降,从而使咀嚼效率降低。
(4)颞下颌关节疾病:由于影响咀嚼运动,导致咀嚼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使咀嚼效率降低。
(5)口腔内软组织缺损、炎症、外伤后遗症可影响咀嚼效率。
(6)全身的健康状态:全身性疾病或老年体弱者,可引起肌肉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影响咀嚼效率。
(7)其他因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和不良咀嚼习惯等,也可影响咀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