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
上颌骨: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与颧骨、额骨、蝶骨、鼻骨、梨骨、泪骨、腭骨等邻接,参与眶底、口腔顶的大部分、鼻腔底部和外侧壁、部分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1. 外形特点
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
(1)上颌体:略呈锥体形,分为前、后、上、内四面,中央有上颌窦。前面有眶下孔、尖牙窝。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孔内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注射部位,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尖牙窝一般位于前磨牙根尖的上方,为提口角肌起始处,与上颌窦仅有薄骨板相隔,故行上颌窦手术时常由此处进入窦腔;后面(颞下面)参与颞下窝和翼腭窝前壁的构成,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颧牙槽嵴在面部或口腔前庭可触及,是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上颌结节为翼内肌浅头的起点,其上方有数个小骨孔,为牙槽孔,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通过,在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时,麻醉药物应注入牙槽孔周围;上面(眶面)有眶下管,长约1.5cm,以眶下孔开口于上颌体的前面,眶下管前段发出一牙槽管,有上牙槽前神经、血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壁穿行,后段发出一牙槽管,有上牙槽中神经经上颌窦的前外侧壁穿行;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三角形的上颌窦裂孔通向鼻腔,上颌窦裂孔后方有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管内有腭降动脉和腭神经通过。
(2)额突: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
(3)颧突:与颧骨相接,向下至第一磨牙处形成颧牙槽嵴。
(4)腭突:与对侧腭突在中线相接,形成腭中缝,腭突的下面参与构成硬腭的前3/4。腭突下面在上颌中切牙的腭侧、腭中缝与两侧尖牙连线的交点上有切牙孔,向上后通入切牙管,管内有鼻腭神经、血管通过。
(5)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上颌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该孔一般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缝连接的中点,有腭前神经通过,腭大孔的表面标志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约0.5cm处。
2. 结构特点
(1)牙槽突结构特点: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牙槽突为骨骼系统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其变化与牙的发育、萌出、咀嚼功能、牙的移动以及恒牙的脱落等均有密切的关系,牙槽突上尚有一些解剖结构如牙槽窝、牙槽嵴、牙槽间隔和牙根间隔等与临床关系密切。
1)牙槽窝:为牙槽突容纳牙根的部分。牙槽窝的形态、大小、数目和深度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其中以上颌尖牙的牙槽窝最深,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槽窝最大。一般上颌牙的唇颊侧骨板均比腭侧者薄。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骨板因有颧牙槽嵴而厚度增加,上颌第三磨牙牙根远中面的牙槽骨骨质比较疏松。
2)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
3)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突。
4)牙根间隔:多根牙各牙根之间的牙槽突。
(2)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板,甚至无骨板而仅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
(3)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明显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沿梨状孔外缘及眶内缘经额突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连接而构成,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