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课程
  • 资讯
  • 我的账户
  • 我的卡券
  • 我的订单
  • 我的协议
  • 申请重学
  • 个人中心
  • 退出登录

绑定手机号

获取短信码
获取短信码
恭喜您获得新人专享红包,可在“我的卡券“中查看使用!
关 闭

【初级护师】考点解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时间:2020-07-28 15:00:2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因

1.感染

感染是DIC最常见的原因。因为感染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又能使血小板损伤,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加速凝血酶原的激活而促进凝血

2.严重创伤和恶性肿瘤

此时组织损伤或坏死,大量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液,在钙离子作用下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形成复合物,活化凝血因子Ⅹ,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即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凝血

3.休克

由于微血管容积改变及微血流紊乱引起毛细血管血液灌流停止,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滞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促凝物质的释放等,均可促使DIC的形成

病理

DIC在病理上有以下3期变化:

1.高凝期

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严重病人皮肤上出现瘀点或紫斑

2.消耗性低凝期

由于广泛的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且多易继发纤溶,常使血液转入低凝状态。病人多以出血表现为主,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皮肤、胃肠道、口鼻黏膜、创口及注射部位多见

3.继发性纤溶期

由于大量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同时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形成,它们均有很强的纤溶和抗纤凝作用。所以此期血液凝固性更低,出血倾向更为明显,常表现为严重出血和渗血、休克,甚至MODS等

治疗和护理要点

DIC一旦发生,应及时控制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重新建立凝血与抗凝血间的动态平衡

1. 抗凝疗法护理

对DIC病人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早效果越好。在DIC后期,纤溶亢进时再单独使用肝素,则有加重出血的危险

2. 抗纤溶疗法护理

对DIC后期,因继发纤溶亢进而引起出血,必须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甲苯酸、氨基己酸等。由于两个阶段在临床上很难分开,故也有人主张在肝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纤溶药物,然后再输血或补充凝血因子治疗

3.密切监视有无MODF的表现

4.预防

DIC的关键在于预防,其具体措施是:

(1)积极地治疗原发病,消除DIC的各种诱发因素

(2)及早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

(3)严密观察,适时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期确诊


课程推荐
× 优惠券被抢光了
回到
顶部
微信
公众号
QQ
微博
资料
下载
免费
试听
关闭